關於電視維修

2022-06-24

維修機銷售的主流。雖然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已發放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並鼓勵民眾購買數

不過無論如何電視數位化仍舊勢在必行。此舉將使得超高畫質(Full-HD)規格成為電視維修機銷售的主流。雖然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已發放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並鼓勵民眾購買數位電視,不過至今實際購買轉換盒的比例仍偏低,尤其碰到經濟不景氣,民眾由類比轉換數位電視的意願不高,不過,未來美國政府若持續編列預算提高相關補助經費,將可望帶動平面電視的買氣。■ 日本日本市場一直以來為全球液晶電視滲透率最高的市場,2008年成長率約只有15%,預估未來幾年出貨成長率可能只有個位數。在電視尺寸銷售方面,32吋、37吋仍為日本最主流的尺寸,原因仍為日本家庭空間坪數普遍較小,40吋以上的電視的銷售比重比較沒有其他區域市場來的大。另外,根據日本家電產品市調機構BCN的統計,2008年Sharp仍蟬連日本電視第一品牌寶座,市占率約45%,遙遙領先SONY、Panasonic等。■ 中國2008年液晶電視在中國的出貨情況優於預期,且正快速取代CRT電視,2008年液晶電視銷售量約為1500萬台,預估2009年中國市場液晶電視銷售量將上看2,000萬台,年成長率將超過30%,成為全球液晶電視銷售成長性最高的地區。另外,2009年第一季,隨著大陸政府推廣家電下鄉計畫帶動銷售買氣,可望帶來新的一波成長,家電下鄉計畫鎖定26吋以下的電視尺寸,政府補貼的價格在1,000至2,000人民幣左右。不同於其他區域市場的領導品牌皆為國際大廠,2007年中國大陸的液晶電視領導品牌為本土電視廠牌,前三大廠為海信電器、創維、TCL。

 


綜合上述,台灣液晶電視產業優劣勢以及機會和威脅之 SWOT 分析整理,如表 12 所示。表 12 台灣液晶電視產業 SWOT 分析優勢 Strength 劣勢 Weakness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強工程技術人員素質高具成熟的高科技產業基礎勞動報酬競爭力較日為佳與中國合作及行銷中國市場之優勢產業結構不完整廠商研發投資經費相較日、韓低無法掌握重要關鍵技術品牌知名度相對劣勢全球行銷居於劣勢先進廠商的專利障礙機會 Opportunity 威脅 Threat產業正值成長期全球市場需求量大數位電視節目時代的來臨面板價格持續下跌日、韓、中廠商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潛在進入者增加第九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前景分析第一節 我國目前面臨的產業問題台灣面板業市佔率快速衰退,主要可歸咎於二項原因-匯率與品牌。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外債極高的韓國面臨極大的壓力,外資大舉匯出,韓元一年多來大幅貶值,台幣兌換韓元的匯率,從 2007 年 5 月高點以來,至今年 11 月韓元已經貶值 51%。台灣與韓國許多產品處於競爭狀態,對台灣出口產業產生劇烈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為 DRAM 和 TFT-LCD 兩大產業,雙雙因匯率因素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虧損十分慘重。我國面板產業另一個問題,係缺乏品牌奧援。韓國二大面板廠三星與 LGD(前身為 LPL;樂金飛利浦),除自身本為世界液晶電視維修前五大品牌外,又與SONY 與飛利浦等知名電視品牌有合資或共同設廠的合作關係,以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為例,前五大品牌除夏普外均採用韓國面板為主,市佔率高達 45%,即使再扣除已經淡出品牌的飛利浦,也還有近四成的佔有率,產品有穩定的需求。反觀,台灣廠商雖然也發展出少數幾個電視品牌如 Benq、CHIMEI、AOC、Hannspree、VIZIO、Olevia 與 Polaroid 等品牌),然這些都僅能算是區域性或是二線品牌,面板需求量相對有限且不穩定,景氣一變動,訂單就會立即跟著下滑。


市場力量大客戶與上下游互動、產品即時上市(Time to Market)、標準規格的主導能力(市場預測能力)。(三) 產品功能高傳真色彩影像處理、高動畫品質表現、多樣性輸入端。而 LCD-TV 面板關鍵因素則包括次世代投資動機、上下游供應鏈、價格競爭力、面板畫質技術(亮度、對比、色域、視角、反應速度)等。第三節 產業生命週期LCD 面板產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發展成大者恆大的產業競局,加上主要應用產品已逐漸從產品生命週期成長期邁向成熟期,遂造成整體產業競爭態勢更形嚴峻。根據資策會 MIC 的資料表示,台灣 2008 年液晶電視產業的出貨規模約為 1,932 萬台,與 2007 年相比較,整體成長率已有逐漸趨緩的情形。雖然台灣已經囊括全球七成以上的液晶監視器製造,但液晶電視則只有約兩成的製造佔有率,儘管台灣品牌在液晶監視器上已有全球兩成以上的市佔率,但對液晶電視的銷售卻無特別的加分效果。雖然液晶電視銷售目前是市場的主流,但在龐大市場商機背後,台灣液晶電視製造代工量的勢力發展,遲遲無法搶食這塊市場大餅。目前液晶電視維修已朝大尺寸需求方向持續前進,品牌業者為獲取更好的利潤,朝更大尺寸液晶電視發展也已成趨勢,配合大尺寸液晶電視價格降低,讓 40 吋等級電視的市場規模快速竄升。但是當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品牌業者獲利卻無法同步提高。所以品牌業者改變策略,改將產品報價一次降足、一次到位的方式促銷產品,寄望經此讓經濟規模更快速擴張,達到穩定或提升獲利的目的;致使其他品牌同業也因此不得跟進,使得價格戰的結果讓業者的競爭更陷入無底的深淵。但因業者間的相互競爭,讓液晶電視產業更快速發光發熱,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好事一件。液晶電視與歸屬於資訊產品的顯示器所面對的市場需求性質不同。一般家庭的電視使用期限約 5~7 年,所以電視並不是需要持續昇級的產品,此外,電視需要光電與影像處理技術的能力,影像處理技術的能力更顯重要。因此,液晶電視的機構設計與可靠度要比資訊產品嚴謹許多,影像處理技術也需要較深的技術投入。

 






產品即時上市(Time to Market)、標準規格的主導能&   |   回上頁   |   升技術,包括精準色域匹配技術、混合調光技術、自然光技術等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