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數位電視的發展在大陸也是既定的政策,中國於 2003 年制定出中國數位電視的標準,並且在 2006 年完成所有數位電視的軟硬體設施,以期能以數位節目的方式將 2008 年北京奧運節目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在顯示器的產品上選擇了液晶電視產品作為其發展與推廣的重點。由於台灣與中國有語言及文化上之共通性,這點優勢是其他外國企業所無法改變的。因此台灣企業若能從產業分工與行銷的觀點來看,未來台灣可與中國建立策略合作關係,由其進行上游產業的開發與系統製造,中國負責面板製造與行銷,如此相信必能為台灣液晶產業創造更有利的地位。(6) 關鍵液晶電視面板供給充沛台灣擁有全球前二名的大型液晶面板產能,液晶面板佔成本 70%的液晶電視而言無疑佔有地利之便。(二) 劣勢(Weakness)(1) 產業結構不完整任何一項產業的蓬勃發展都建構在其具有完備的產業結構之基礎上。目前液41晶產業也是必須如此。目前國內液晶面板上游產業技術掌握不足,使得必須仰賴國外進口大部分的設備、關鍵零組件與生產技術,如此將造成生產成本提高且生產之自主性降低,下游部分由於自有品牌全球知名度不足與行銷手法保守,造成國內液晶電視系統廠商無法打開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而代工業者受制於日、韓訂單,使需求預測不易,對產業發展具不良影響。(2) 廠商研發投資經費相較日、韓為低由於全球經濟狀況都處於不景氣的環境,因此世界各大企業的投資都較為謹慎。而台灣液晶產業資金主要投入產能擴充與產房興建,加上台灣液晶電視產業獲利程度不高,使得投入研發經費比例因無法與日韓廠商相比,此舉對技術掌握與新產品開發具負面影響。(3) 品牌知名度相對劣勢台灣電子產品雖然在世界市場具高知名度,但液晶電視維修者視為家電產品,消費者注重的是品牌知名度與信賴度,以 2004 年為例,液晶電視全球 50%銷售率由 Sharp、Philips、Sony 囊括,而與日、韓等國家電品牌高知名度的相較,台灣液晶電視品牌顯得較為區域性,也使得在品牌競爭上較為吃力與辛苦。(4) 先進廠商的專利障礙由於國內的企業文化與國外不同,國內廠商往往尋求已有廣大市場或即將上市的產品來發展,而較不注重長期的基礎研究。
各國液晶電視維修產業比較台灣 日本 韓國 中國電視品牌發展現況中、小品牌多,但知名度不足世界性品牌 世界性品牌 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的本土品牌面板技術關鍵技術仰賴日本,但積極發展自有技術掌握關鍵技術、原材料以及零件上、下游整合完整 後起之秀,技術開發居4國之末面板產量大型面板佔世界第二,六代廠進入量產策略性向台灣採購為主,現亦有Sharp八代廠目前產能居世界第一;三星、樂金名列世界前兩大以五代廠為主,但仍無法自足發展策略產業傾向垂直或水平分工,採代工訂單與自有品牌並行策略轉往高階品、品牌、關鍵零組件,和生產設備,以及原材料等方向發展以學習並超越日系品牌為策略目標政策優惠,積極吸第二節 台灣LCD TV產業SWOT分析以下針對台灣 LCD TV 產業進行 SWOT 分析,對於外競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Threat)做介紹。(一) 優勢(Strength)(1) 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強由於國內家電產品的消費市場有限,因此企業的生產製品都以全球化為訴求,所以企業的決策與應變能力都必須隨著生產技術與市場的變化而有所變動。此外,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的大企業而言國內的液晶電視業者只能算是中小企業,公司組織的規模相對的較小,因此公司在做重大決策的時程上及更改策略的決定上都較日韓來的快速與有效率。此點對於目前在材料、設備與量產技術上都還在不斷研發與改善的液晶面板與電視產業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若公司在一開始的研發方向或採買的設備不對時,企業必須能快速且有效的做決策改變方向,如此則可避免公司造成更大的損失。(2) 人民素質高,工作配合意願高且責任心強國內目前最大的資產在於人才的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及員工的工作配合度高且責任心強。這些特質使得公司在發展新興科技與產業時都能很迅速的學習國外的技術並達到一定的水準。因此許多國際企業都在台灣設有分公司或研發據點,一旦該公司有新技術或產品,台灣即成為其最佳的技轉與量產中心。
2009-2013 全球液晶電視修理出貨預測資料,從圖 3 中可以發現,未來液晶電視將會以極快的速度搶攻傳統映像管電視的市場。第三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組織分析第一節 產業集中度、產業主要的Players液晶面板最早是由夏普(Sharp)自 1967 年開始製造液晶顯示器產品,其專利的佈局既深且廣,長達三、四十年,因此,TFT-LCD 産業最早産業化的地區爲日本。但自 2000 年以來,隨著韓國和台灣廠商的産業化優勢積極進入 TFT-LCD面板産業,下游 NB 産業和電腦顯示器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地區,日本廠商則退出産業領域甚至未投資第五代生產線。直到 LCD TV 市場開始啓動後,日本的夏普才重新投資於該産業。雖然韓國和台灣廠商之技術落後於日本廠商,但是其擴充産能卻十分積極,以全球 TFT-LCD 産業的投資與産能均主要來自這兩個地區。韓國三星在面板的技術上亦處於領先地位,在產品的品質、量產技術等方面,早已被業界廠商公認是市場的龍頭。由於過去受到日本廠商夏普(Sharp)對於液晶技術的布局專利既深且廣,因此,台灣是從 1997、1998 年才開始發展液晶產業,屬於後起之秀。過去 TFT-LCD 産業中,製造大尺寸 TFT-LCD 産品的廠商只有日本的夏普,夏普廠商爲全球第一個興建第六代生產線的 LCD 廠商,也是第一個規劃八代線的廠商,但是夏普的策略爲保持技術的領先優勢,對於大規模提高産能的意願並不強烈,公司投建的生產線産能並不突出。韓國則以三星和 LG 雙雄並列,兩家是全球 TFT-LCD 産業的領導廠商。在 TFT-LCD 的面板製造上則以台灣的面板的製造廠商最多,早期有所謂「五虎」之稱(因廠商之間的併購已有所改變)。目前全球前大電視品牌廠商只有少數以外包的方式,其餘廠商仍以內製為主;不過由於液晶電視已成為商品化產品,為了提昇市佔率與最佳化供應鏈成本效率,部分品牌廠商擬增加在某些特定產品或地區的外包比重,如圖 4 為全球前十大液晶電視品牌廠商外包比例。
需要持續昇級的產品,此外,電視需要光電與影像處理技術的能& | 回上頁 | 視尺寸方面,如圖5-2-2所示,全球2008年32吋以下的液晶電視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