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液晶電視修理

2018-02-19

3849;成長動力 潛在變數1. 高畫質

影響 LCD TV 未來成長性的成長動力及潛在變數成長動力 潛在變數1. 高畫質、高解析度等需求提高2. 價格趨向平價化3. 已開發市場滲透率提高,以及開發中市場新增需求4. 全球數位廣播電視陸續開播及推展,提高消費者換機潮1. 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如由油價、通貨膨脹等影響消費需求2. 全球人口成長率逐年下降3. 其他競爭產品的價格持續下跌,如PDP、薄型化與 CRT TV 等導致LCD TV 終端價格持續下跌4. 新技術的崛起,如 SED、OLED 等技術的威脅5. 科技的轉變,如 TV 與 PC 的整合,導致整體需求減少第七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趨勢分析第一節 產業主要驅動力液晶顯示產業是我國政府推動二兆雙星計畫中的其中一項計畫,在產政學研的齊力推動下,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電視修理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


第三節 水平分工或垂直整合狀況全球電視產業的轉型,並結合新世代消費電子與IT產業所造就的龐大商機,吸引著日本、韓國與台灣等亞太面板三強積極投入LCD TV市場佈局。從平面顯示電視市場的兩種產業模式,自行製造關鍵元件的產業鏈垂直整合,以及關鍵元件高度專業化分工製造的水平整合模式。電視製造廠商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水平整合的模式可能會使他們無法在關鍵元件上取得更為合理的價格,因此,垂直整合將會是電視維修製造廠商較為可行的策略。此外,由於大型TFT面板的高度需求,垂直整合的新方向與重量級電視品牌製造商結盟韓國 TFT-LCD 廠商重視集團內上中下游垂直整合之型態;台灣廠商則偏向19於上中下游網絡專業分工。台灣 TFT-LCD 廠商上下游垂直整合程度相對於韓國而言並不高,除了奇美電子之外,台灣其他廠商並不自行生產上游材料。在技術研發方面,台灣也不如韓國積極。而在面板製程、模組構裝、銷售與品牌方面,台韓兩國皆傾向垂直整合。不論是集團內或區域內垂直整合,皆顯示出 TFT-LCD產業為較適合垂直整合之產業。另外,以日本市場為例,PC 產業的營收已嚴重落後於電視、DVD 與數位相機等前三大消費性電子產品。在未來如果沒有一個具主導性的平台標準,而且二線廠商可能無法負擔自行開發的成本,而這樣的任務就落到某些擁有充分財力與地位的製造業者,所以回歸一定程度的垂直整合經營模式可能是有意義的。台灣 TFT-LCD 產業發展至今,在關鍵零組件上包括 CF、驅動 IC、偏光片、背光模組等都已有相當基礎,與面板廠之間的上下游搭配合作情形也很好,不過仍有一些尚待努力的地方。如玻璃基板以及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DBEF),目前台灣廠商尚無能力自己生產,雖說康寧(Corning)、電器硝子(NEG)已來台設廠,但仍希望看到台灣能發展自己的技術。TFT-LCD 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的繁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 TFT-LCD 產業要更有競爭力,適度的垂直整合勢在必行。第四節 價值鏈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過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


綜合上述,台灣液晶電視產業優劣勢以及機會和威脅之 SWOT 分析整理,如表 12 所示。表 12 台灣液晶電視產業 SWOT 分析優勢 Strength 劣勢 Weakness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強工程技術人員素質高具成熟的高科技產業基礎勞動報酬競爭力較日為佳與中國合作及行銷中國市場之優勢產業結構不完整廠商研發投資經費相較日、韓低無法掌握重要關鍵技術品牌知名度相對劣勢全球行銷居於劣勢先進廠商的專利障礙機會 Opportunity 威脅 Threat產業正值成長期全球市場需求量大數位電視節目時代的來臨面板價格持續下跌日、韓、中廠商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潛在進入者增加第九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前景分析第一節 我國目前面臨的產業問題台灣面板業市佔率快速衰退,主要可歸咎於二項原因-匯率與品牌。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外債極高的韓國面臨極大的壓力,外資大舉匯出,韓元一年多來大幅貶值,台幣兌換韓元的匯率,從 2007 年 5 月高點以來,至今年 11 月韓元已經貶值 51%。台灣與韓國許多產品處於競爭狀態,對台灣出口產業產生劇烈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為 DRAM 和 TFT-LCD 兩大產業,雙雙因匯率因素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虧損十分慘重。我國面板產業另一個問題,係缺乏品牌奧援。韓國二大面板廠三星與 LGD(前身為 LPL;樂金飛利浦),除自身本為世界液晶電視維修前五大品牌外,又與SONY 與飛利浦等知名電視品牌有合資或共同設廠的合作關係,以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為例,前五大品牌除夏普外均採用韓國面板為主,市佔率高達 45%,即使再扣除已經淡出品牌的飛利浦,也還有近四成的佔有率,產品有穩定的需求。反觀,台灣廠商雖然也發展出少數幾個電視品牌如 Benq、CHIMEI、AOC、Hannspree、VIZIO、Olevia 與 Polaroid 等品牌),然這些都僅能算是區域性或是二線品牌,面板需求量相對有限且不穩定,景氣一變動,訂單就會立即跟著下滑。






慧電視依舊大紅大紫,三星ES8000/9000高端系列為智慧電   |   回上頁   |   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中國政府原本的補助計畫集中於家電,但在2